湖南日报: 湘潭红,红在当下
【编者按】5月31日,“在这里读懂湖南人”——“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”网络媒体革命老区湖南行活动在长沙县许光达故居启动。随后,采访团将用7天时间,深入长沙、株洲、湘潭、益阳、郴州多地,感悟红色信仰,聆听发展脉动,挖掘乡村振兴故事。
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主办,湖南省委网信办、中国新闻网承办,长沙市委网信办、株洲市委网信办、湘潭市委网信办、益阳市委网信办、郴州市委网信办协办。
6月2日至3日,由人民网、新华网、中国网、央广网、中国新闻网等20余家中央、省、市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湘潭,先后在华菱湘钢5G智慧工厂、湘潭盘龙大观园、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、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等地进行集中采访。
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畅
“湘潭是伟人故里,红色是最鲜明的底色。”6月2日,湘潭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在接受采访时说。
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”“红色文化的摇篮”……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“湘潭标签”。这里,走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;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彭德怀;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;杰出的红军将领、军事家黄公略;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陈赓;用笔战斗的大将军谭政……
1925年6月的一个夏夜,毛泽东在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、李耿侯、钟志申、庞叔侃4人的入党仪式,中共韶山支部从此诞生。这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我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。革命的星星之火,开始在韶山燎原。
历史成就了湘潭的底色,给这座城市根植了永不褪色、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。
然而,湘潭的“红”,并不只红在过去。
它在这里留下的信仰的种子、奋斗的动力,已深深融入300万莲城市民的血肉之中。他们用忠诚、信念、汗水,继承和发扬着这种基因,让湘潭的“红”,红在当下,红在触摸可及的生产生活当中。
“湘潭红”,红在产业园区,红在项目一线。
华菱湘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“三大五中十八小”战略布局中,5个年产钢50-100万吨中型钢铁企业之一。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,并紧跟“一带一路”出口日本、中东等国家和地区,书写了湖南本土制造的傲人业绩。
湘钢的“身份”,除了“中国南方千万吨级精品钢材制造基地”“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”外,还有个追赶时代潮流的“头衔”——“全国钢铁行业首家5G工厂”。
6月3日,记者来到华菱湘钢。走进五米宽厚板厂生产车间时,只觉车间里气温很高,生产环境干净整洁,但没见工人,只有机器在运转。传统印象中满脸乌黑、汗流浃背的钢铁工人去哪里了?
在离车间不远处的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,记者找到了答案:衣着干净整洁的工作人员正在多台电脑前熟练操作,通过手中的鼠标实时监控、操控着车间机器的正常运行。
原来,智慧中心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与生产作业融合,利用5G网络兼容连铸、轧钢、精整、成品区域的各主控室系统数据,实现生产操作、数据存储、智能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集中于一体,率先打造出钢铁工业5G行业云平台。
“以前,车间操作台离轧钢现场比较远,出现信息异常需要来回跑。现在炼钢轧钢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,立马可以在智慧中心处理好。”轧钢车间轧钢班班长谢睿勇在华菱湘钢工作已有12年,见证了湘钢从人工轧钢到智慧工厂的转变,他说:“智慧工厂把我们钢铁工人‘解放’了出来。”
2019年,华菱湘钢抢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,主动出击,吸纳引进前沿5G技术,携手湖南移动、华为公司试点5G智慧工厂项目。同时,开发了企业融合智慧中心、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、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、无人天车系统、“5G+AR”设备远程调试系统和“5G+智慧天车”。
2020年,华菱湘钢人均年产钢达1378吨,较2016年提升了74.9%。实现销售收入734亿元、利润48.5亿元。
同样向智能化“进军”的,还有位于湘潭经开区的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。
在基地总装厂,只见一辆辆自动行驶的AGV小车沿着地面导航磁条移动,从物料存储仓库拣选区,配送到相应的工位。深耕湘潭15年,如今,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已转型升级成为一个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敏捷制造的现代化绿色工厂。
2020年,基地累计整车产销超17万台,产值185亿元。产品已在俄罗斯、白俄、菲律宾等海外上市,全年出口整车、KD件合计超3万台套。今年1-4月,完成整车产量4.6万辆,同比增长16.44%;实现产值58.35亿元,同比增长9.98%。
此外,年产值60亿元的蓝思科技产业园在湘潭经开区投产运营,将成为湘潭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增长极;位于雨湖高新区的金龙铜业项目不仅创造了半年时间从谈判、签约到建设、投产的“湘潭速度”,而且是集约用地、循环经济、绿色经济的典范,3个月试投产期间产值突破4.8亿元,税收实现5700万元……这些都为“湘潭红”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“湘潭红”,红在广袤农村,红在辽阔山野。
记者来到位于岳塘区指方村的盘龙大观园,见到了“湘潭红”的另外一番模样。
这里拥有国内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、珍品最多的杜鹃园,囊括1000多个品种、被业内专家称为世界荷花资源宝库的荷花园,国内独有的垂枝梅花林、垂枝樱花群落等一大批珍稀花卉,一年四季花开不断。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而在12年前,指方村因土地贫瘠、道路不畅、乡民贫困,被称为湘潭的“西部地区”。
“这里地处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中央,当时我想做个尝试,利用这里得天得厚的资源优势,把传统农业变成景观农业、旅游农业、生态农业,让村民的生活变得好起来。”湖南盘龙投资集团董事长冯友根是大观园项目的建设者,2009年,他与指方村签订投资协议,前提和原则是:不改变土地性质,不改变土地用途,不损害农民利益。
如今,项目已完成投资25亿元,建成开放杜鹃园、樱花园等9大主题花卉园以及配套功能齐全的花海乐园,开发出赏花胜境、亲子乐园等4大功能板块,深受市场欢迎。项目带动当地600多农民实现就业,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千元上升到2020年的5万元。
从贫困到小康,从荒山野岭到森林花海,这方土地成为“两山理论”的鲜活实践,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。
“湘潭红”,都是奋斗出来的!
作为全省核心增长极——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,湘潭正努力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湖南省委“三高四新”战略上展现担当作为,把“三高四新”战略作为关系湘潭全局长远发展的首位战略,明确提出建设“六个湘潭”,打造“四区一地”,实施“一六二”工程。
“我们在‘大战略’中找准‘小切口’,以‘小切口’托起‘大战略’。”曹炯芳说,“蓝图目标要化为现实,关键在重执行、抓落实,归根结底要靠载体来承接、靠项目来支撑、靠机制来保障。在实践过程中,将强调主突创新、主攻项目、主考园区、主强队伍。”
目前,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来势积极稳健。今年1-4月,产业投资增长47.1%;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%,排名全省第二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.3%,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。今年一季度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%。
奋斗中的“湘潭红”,将依靠接续奋斗,走向更为红火的未来!